教学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学科研团队 >> 正文

教学团队简介——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教学团队:有机化学

2024年11月26日 09:37  点击:[]

课程负责人:龚伟

团队成员:王香婷、李美兰、杨 强、常亮亮、汪小钢、王以寿、屈 佳

一、团队基本情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由龚伟副教授、王香婷副教授、李美兰副教授、杨强副教授、常亮亮副教授、汪小钢博士、王以寿博士、屈佳副教授等为核心成员的专业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6人,博士7人,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队伍。多年来,团队始终坚持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团队大部分成员承担着有机化学的专业核心课授课任务,并依托多维立体化课程思政平台、教师教研室和基层教学组织三个课程思政平台进行集体教研,摸索出“123”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二、团队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情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在西北大学高胜利教授指导下,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按照“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新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三维一体”课程思政目标实践途径,形成了具有一定显示度的改革成果。首先针对有机化学的专业知识特点,对课程思政采用思维导图的顶层设计法,遵循课程——章节——知识点——案例(概念、人物)的纵深发展理念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再通过对存在于知识点中的生活案例(大国重器)、科学史(有机化学名人故事)、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概念的比拟联想、热点突发事件等来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经过教研室内部的圆桌会议进行多次研讨打磨,形成了一体化系统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并将具有有机知识背景的思政案例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授课中,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来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维目标达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此基础上,摸索出“123”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以一体化系统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为基础,以精准思政和沉浸式思政两个教学亮点为依托,以多维立体化课程思政平台、有机化学教研室和基层教学组织三个课程思政平台为保障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成兼顾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同时,组织团队成员建设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充分有效发挥了有机化学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1)确立将思政教育融入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新理念

依据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当前我校化工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专业素养等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电子教案及案例库,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明暗两条教学线,促进有机化学课程逐渐实现思政“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的“德育”体系。

(2)构建生活案例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与思政内容

结合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找准指标点与课程的结合点,突出“课程思政”,通过预期成果反向设计教学过程等原则,课程目标则应从传统的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聚焦于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后应具备的应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如药物合成等实践问题,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专业特色,建立完善的与专业相吻合的教学大纲,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单糖”这堂课为例,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课题。通过“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导完成人工合成淀粉成果论文引起广泛关注”这一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培养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知识改变未来,科技改变世界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以单糖化学发展史为暗线,在介绍科学家完善单糖结构的过程中,同时学习单糖结构的演变及相关理论知识。以单糖结构的演变为切入点引申出Armstrong他们那种不畏权威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内在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能根据原有的认知来理解新知识的特征与规律,把握结构的本质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面。

(3)开设有机化学思政专题微型学术报告

鼓励团队教师将有机化学课堂讲授知识与自己的科研方向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政教学专题研究,先面向同行任课教师以微型学术报告的形式试讲,并仔细推敲、反复斟酌之后形成教案,再组织学生学习相关专题报告,鼓励学生根据专题报告题目查阅文献,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课程小论文。通过专题研究报告为有机化学课程注入新的“血液”,提升了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使学生拓展了有机化学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考核体系: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有机化学课程考核体系

以本课程为例,除了常规的练习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手段外,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对学生课堂表现随堂记录,选出三位学生代表按照学生课程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相应内容进行随堂记录,并将该记录纳入最终学期课程评价的平时成绩;二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等,用教师的亲身经历来让学生感受科研创新的过程,感受有机合成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鼓励他们未来投身于有机化学的科研工作当中;三是分小组开展圆桌会议,如小组合作汇报、学术文献阅读报告等可以根据学生的讲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身对于有机化学的了解和认识进行打分,并以30%的占比计入平时成绩。

另外,在知识、技能考核评价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增加课程思政与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将所有考核评价内容细化,梳理成量化指标,形成思政、知识、技能三者有机统一的考核评价内容。

二、课程特色与创新

1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育人

通过思政案例教学,让学生领会生活案例中存在的有机化学知识,认同有机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利用这些思政案例,深度挖掘了其中思政元素,同时结合主题讨论,实现了由传统课程思政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2)摸索出“123”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推进了全方位育人

以一体化系统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为基础,以精准思政和沉浸式思政两个教学亮点为依托,以多维立体化课程思政平台、教研室和基层教学组织三个课程思政平台为保障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摸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课程建设成效

通过实施思政“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的“德育”体系教学,强化了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措施,培养了一批高质量本科生,例如,2022-2023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成果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3项,大创项目获奖国家级、省级立项4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校级二等奖1项。2022-2023年,有5名同学考取了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以上成绩的取得说明了项目组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并能将科研成果尽可能的转化到教学之中,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张兴隆评价:有机化学课堂中融入了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了,有助于我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敏锐的科学思维,极大开拓我的视野。

“有机化学”课程先后获评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一流课程。团队获陕西省第五届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4人分别获得商洛学院青教赛二等奖、三等奖,1人获得商洛学院课程思政教学骨干,1人获得商洛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能手,1人次获商洛学院“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1人次获商洛学院创新创业优秀指导老师,3人次获商洛学院优秀教师,团队成员主持有机相关课程省级、校级教改8项,发表教改论文15余篇。